2023.02.16
嘉宾丨陈莫新
作者|杨小萤
陈莫新
Moxin Chen|b.1996
艺术家陈莫新199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生长于中国和美国。硕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纯艺绘画系, 本科毕业于麻省艺术设计学院双主修绘画与交互媒介工作室。从小受三国文化艺术的影响,她吸收东西方传统绘画媒介特点和现当代艺术的意识形态,不断尝试探索如何在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启示,并思考自我身份与生命共同体的意义。
2022 年,她在Distillery Gallery(波士顿)举办个展,并被选为 Chautauqua Institution (纽约肖托夸)和 Soaring Gardens(宾夕法尼亚州莱西维尔)的全奖驻留艺术家。她的作品最近入选了Erie Art Museum 伊利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和 Main Street Arts(纽约)举办的国家评审展,并获得了“最佳作品”奖。她还曾在Morgan Lehman Gallery(纽约)、Yiwei Gallery(洛杉矶)、Abigail Ogilvy Gallery(波士顿)、 Piano Craft Gallery(波士顿)、Speedway Gallery / Cambridge Arts Association(剑桥)、Musa Collective(波士顿)、Project V Gallery(纽约)等参加群览。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将民族这个斯芬克斯式的概念定义为「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在十八世纪民族概念形成之前,人们因宗教聚集并形成不同的信仰圈。但随着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发展,不同异教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宗教维持共同体存在的唯一必要性逐渐缺失,取而代之的则是由以印刷语言为媒介的「印刷资本主义」所助推并经想象而成的边界性共同体,现代民族的雏形便由此产生。
作为目前主要国家与地区民族共同体形式的主导意识体系,现代民族主义从家庭、宗教两个维度出发将平等友爱的普世价值观与牺牲的崇高意义推送到每个共同体成员面前,建立普遍的归属感,并且以新的话语体系消解了传统以来宗教通过拉拢教徒和信众来组建强大政治共同体的理念。
ARENA, 2021
在如今的全球化语境下,当代华人艺术家的多元文化身份使得他们在面临各种文化冲突的同时需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寻找平衡,并保持他们的身份特征和独立性。
出生于莫斯科的艺术家陈莫新以其长年在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为中心,为艺术表达如何拥有穿梭地理屏障和探讨身份叙事的特质提供视角。
Tangled, 2022
Untitled, 2022
陈莫新的作品涉及装置、绘画、行为艺术、影像等多种媒介,以绘画为根本从传统水墨的介入与丙烯颜料的堆叠中创建抽象图像。在通过墨水隐喻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这一绘画语言中的黑暗标记压倒任何可识别的叙事痕迹。
陈莫新的作品《Yesterday is Passed, Tomorrow has Yet to Come》由综合材料制作而成,除了丙烯、墨、喷漆等传统材料外,她还用到了木材、混凝土、隔热板等家居建材。这件形状灵感和参考来源于地图的作品标记了艺术家所生活过的城市,以拼图的方式强行接合在一起,描绘了陈莫新想象中的故事地图。整件作品中的画面痕迹和碎片被叠加在艺术家的生活烙印中,混合着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Yesterday is Passed, Tomorrow has Yet to Come, 2022
· 对话 ·
DIALOGUE
🙋🏻
你从小生活于莫斯科,黑龙江和北京等城市,并自高中起在美国上学生活,这种多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给你的艺术创作带来什么影响?能详细分享下你个人的故事和经历吗?
🧑🏻🎨
我出生于莫斯科,名字中的「莫」指的是莫斯科的「莫」。三岁时被外婆带回中国生活,高中时期前往美国加州的一所基督教高中学习。
刚到美国时,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化方面都感受到了各种压力。当时没有对任何一个科目感兴趣,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选修艺术课时发现艺术创作给我一直疗愈的感觉,之后便经常去画室画画。申请本科时,在得到了家人和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后,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学习艺术,现在可能听起来很陈词滥调。
🙋🏻
你是否会将自己定义为“中国艺术家”或者是不再有特定的身份标签?可以谈谈你的看法吗?
🧑🏻🎨
每当介绍自己时,我会说我是一名莫斯科出生的中国人。一般家乡的定义是指出生的地方。我虽然出生于俄罗斯,但我对它的记忆非常淡。北京是我在中国待的最久的城市,我的亲人都生活在那里,但我已经离开它十年了,有时候不知道应不应该称之它为家乡。
莫斯科三年,中国十四年,美国十年,从小流散的成长环境让我对中国和俄罗斯文化有着一种疏离感,感觉它们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但我又融入不进其中。
徐冰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艺术家,他之前说过「人类生存的意义是寻找我们所丢失的」和「你生活在哪里,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与我艺术创作跟「being」和「belonging」有关,即一个指的是存在,我是谁、我现在处于哪里;另一个代表着归属感,我属于哪里。我觉得我的作品可能就是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吧。
(Un)Facing the END,2018 – 2020
🙋🏻
在《Intertwined》《wdwg》等绘画作品中,你将代表东方的水墨媒介和代表西方的丙烯颜料共同用于艺术实践中,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将两种媒介相结合?
🧑🏻🎨
最初结合墨和丙烯的契机起于研一的时候,当时经常有人评价我的作品中使用了太多颜色,因为一般画家在颜色的使用上有自己的偏好,就像莫兰迪或马蒂斯等,而我却各种饱和度高,鲜艳的颜色都会使用。于是在之后的半年中,我尝试单独使用墨来画画,但在持续了几个月的黑白画后,我特别想念颜色,当时才突然意识到色彩对我的重要性,决定将墨和色彩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
2018年暑假在北京UCCA实习时,恰逢在准备徐冰老师的大型回顾展,当时在帮徐冰老师布展时受到了他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水墨的使用和材料的理解上。
关于媒介的选择上,我做了很多的实验。在绘画时,我倾向于流动性较强的材料,丙烯颜料快干的特质符合我创作时快速的动作状态,并满足了短时间内叠加不同层次的需要。
🙋🏻
墨,这一中国传统绘画媒介对你而言代表着什么?
🧑🏻🎨
首先,它与我名字中的「莫」字相联系,并反映了我个人的文化身份。其次,在美学上,墨代表着吸收所有色彩的黑色,但在不同的媒介下,它会创造出不同的肌理和质感,并降低整体画面其它色彩的饱和度。单从材料特质上看,墨和丙烯其实是互不相融的。墨与丙烯颜料之间的混合和不容就像我的个人经历一样。
Intertwined, 2021
HIGH FANTASY, HARD REALITY,2021
🙋🏻
你最初专注于架上绘画,请问你何时开始融合装置艺术和绘画?
🧑🏻🎨
大二时期参加了学校交互媒体专业的学习。这是一个以概念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的跨学科专业包含了各种艺术类型,从摄影、行为艺术至音乐创作。
在这期间,我开始尝试不同媒介,并从各种角度思考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不单单影响了我的作品,更打开了我对创作的认知,并引发了我对架上绘画创作定义的思考,如为什么绘画作品必须要有框架、为什么要一直持续绘画,为什么要使用油画这一媒介等等。
通过这段学习经历,我意识到自己真正意图在作品中表达的是材料、空间和个体间的关系。之后,我开始试图制作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具有立体性质的作品,让我的画从框中跳脱出来。
🙋🏻
你的许多装置作品都是由绘画、雕塑、和现成品等混合媒介构成,在选择创作材料时,你会有任何针对主题上的偏向吗?
🧑🏻🎨
对于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基于个人直觉和偶然性。大多数作品所用的材料都是可再次利用的物品,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收集的一些「垃圾」,比如纸张、混凝土、木材、废弃的家居建材以及使用过的筷子等等。
利用废弃物品和非传统材料的行为是无意间开始进行的,有时候街上偶然看到的物件会让我觉得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小孩,想给予它一个再生的机会,这可能与我将生活变成艺术的想法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我也经常根据场域特定的概念寻找与自己当时所处地点有关的材料。
HOME COLLECTIVE, 2020
🙋🏻
绘画这一创作形式在你的装置作品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其与最终呈现的装置作品是什么关系?
🧑🏻🎨
我的创作离不开绘画,它是最初的起源和执念。最开始做装置的原因是为了跳脱绘画的框。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媒介后,最终还是回归绘画本身。
我的绘画作品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创作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看作为我的一种视觉日记,记录了个人当时创作时的状态和对现生的思考。
🙋🏻
在你的装置作品中,如《Floating Be-Ing, Spring》《Yesterday is Passed, Tomorrow has Yet to Come》,你将绘画的平面空间延伸至现实物理空间中,这种二维至三维空间的转变代表着边界的打破,能否谈谈‘边界’一词在你创作哲学中的思考吗?在你的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
边界无处不在,人们习惯于给身边任何事物建立定义或标签,这些都代表着边界。逻辑上来讲,文明社会的宗旨是建立由法律与习俗规定的边界。
我一直试图在作品中探索边界的概念,并意图在其中打破媒介、绘画语言的边界,和我自己的边界。这可能与我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长年在不同文化、城市下生活的经历让我尝尝思考为什么要设立边界的存在,不论是国家地域间的物理边界,还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看不见的边界。
Behind the Scene, 2022
Floating Be-Ing, Spring, 2022
Wandering Be-Ing, 2022
陈莫新的作品根植于她对身处世界的感受。通过脱离架上绘画框架的限制,她将观众对作品的体验游离到画面之外,与空间相结合,试图激发更多的思考和互动。
wdwg, 2021
陈莫新的所有作品无论格式、媒介如何,都传到了时间、空间和地点的分层和压缩,以及自我身份的探寻。纷繁复杂的世间百态和多元混杂的文化背景使她获得了一种宏观的视域,在作品中对我们如何建立并生活在这世上提出疑问。
陈莫新多层的、混合着丙烯颜料和墨水的抽象画面,创造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可能性空间,以打破边界为命题暗喻了现实世界中人与环境、人与体制、人与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分裂与共生关系的写照。
Untitled, 2022
Em,divergence, 2022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