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对话|蒋睿超「非典型逻辑视角」

2023.01.19


嘉宾丨蒋睿超

作者|杨小萤


 

蒋睿超

Ruichao Jiang|b.1997


蒋睿超是一名工作生活于纽约的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同时以插画,装置和布艺的形式创作和探索。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并有观赏植物学和景观设计的本科背景。多元的跨学科视觉给了她创作的灵感,科学和技术是她常用的创作元素,并希望能在未来有和科学以及技术行业合作的机会。作为有联觉能力的神经多样性人士,她同样非常关注神经发育非典型群体的生活经历。


 

长久以来,主流文化将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非典型群体定义为社会关系的缺失,他们难以融入团体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的边缘人士。


珍妮·莫里斯(Jenny Morris)在其著作《傲慢与偏见》中提到,'失能者(disabled person)'绝非社会附加之人,正如女人绝非男人的附属一样,如果要让全社会认同'失能者'只是拥有不同的特质,而非落后于他人,'失能者'需主动掌握叙述主动权。


也就是说,在这个由所谓普通人制定的社会结构和体制下,我们不能任由第三人称讲述少数群体的故事而控制社会主流叙事,应通过分享第一人称叙事改变当今社会的不兼容性。



Parthenogenesis,2020



硕士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艺术家蒋睿超所创作的跨学科艺术项目处于科学及虚构之间,以真实科学语言的叙述方式想象现有权力关系的颠覆和未来技术实现的可能性,探讨性别、生物科学和移民问题。




Parthenogenesis,2020. Photo: Peishan Huang



作为一名有联觉能力的神经多样性人士,蒋睿超关注被主流文化所忽视的少数群体,她从自身的经历和身份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折射了来自社会各层面的思潮和文化现象。


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一词是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读写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妥瑞症和书写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的总称,它描述人与人之间大脑神经功能差异而导致每个人在生活和处理信息时思维方式和行为的不同。


神经多样性理论的提出改变了神经学上一刀切的概念,认为人类是一个由“正常”到“异常”组成的的渐变谱系,没有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明确界限。神经多样性强调了神经发育障碍的社会职能特点,而不是关注于固有的病理性。


对于蒋睿超而言,这个世界被典型人类所霸权,在试图融入这个并不为神经多样性人士着想的世界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被歧视和被边缘化的威胁,并需花费额外的精力被迫掩藏自己的特质。




Brochure for Pregnant Male,2021



蒋睿超的创作涉及生物科学、分子基因、东亚女性身份问题及耽美同人文学等多个领域。其中,非典型人类的叙事视角是她作品的主要元素。


在2021年的作品《怀孕的男人》(Mpreg)中,蒋睿超以东亚耽美文学中两个男性之间可怀孕生子的虚构设定为基础,通过科学研究这种具有权威性的表达方式模糊了小说和现实之间的区别。该作品探索了为何男性生子情节越来越流行于东亚耽美文学中,深度述说东亚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她们所面临的困境。


总的来说,蒋睿超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创造一个安全的,可自由表达的空间,以逻辑可循的视觉表达反抗主流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




Brochure for Pregnant Male,2021



 


· 对话 ·

DIALOGUE



🙋🏻

在你的大多作品中,如《Homogeneity》《Parthenogenesis》,提到了许多生物科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可以分享下自己是如何对它们产生兴趣,以及如何在作品中呈现与这两个学科的关联吗?


🧑🏻‍🎨‍

我的作品更多是关于自我身份的发觉。


曾经有段时间陷入特别严重的情绪障碍中,当时怀疑自己患有成年人注意力缺陷,之后便在熟悉精神病学朋友的建议下去做了阿斯伯格综合征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我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人格特质倾向。


孤独症谱系障碍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但因为女性较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多发群体主为男性。这是一个性别倾向明显的疾病,在我的家族中就有男性自闭症患者,而一般女性自闭症永远处在一个被隐形的状态。同时,基于我对各种科学的迷信和旺盛的求知欲,在了解精神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一名拥有联觉能力的神经多样性人士。




Parthenogenesis,2020. Photo: Peishan Huang



🙋🏻

请简单聊聊联觉能力和神经多样性,可以解释和描述下ta在你的生活和创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吗?


🧑🏻‍🎨‍

联觉指人们通过感官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体验事物的状态,比如以声音的方式体验颜色,或是以空间的排序感知数字。


《Weaving Diary》便是基于我的联觉能力所创作的。在这件作品中,我通过联觉来选择与当天整体感受和摄入信息相契合的毛线颜色和材质,以编织的方式记录每一天。一开始居住在巴尔的摩时我拥有织布机,所以当时的编织方式以纺织为主,随着搬到纽约之后居住环境的缩小,我改为使用针织,后续的系列应该叫做《Knitting Diary》。


无论纺织还是针织,我都对其过程中循环往复的动作非常着迷,能让我处于一种类似冥想的状态,非常舒适。毛线和织物作为贴近生活的人造材料,编织的过程无意识地记录了人在当时的一种状态,这种即时的记录是不可复制的。




Weaving Diary,2021



🧑🏻‍🎨‍

神经发育多样性是相对于神经典型性(Neurotypical)而言的一个概念,即因人与人之间大脑神经功能差异,一部分人在社会行为、学习能力、注意力和心理功能上展现出某种程度上不符合社会神经典型发育样本。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我小时候有肢体协调发育障碍,这是神经非典型发育的常见表现。因为这种肢体控制协调能力的缺失,在各种运动上都落后得非常显眼,有些精细的活儿我也做得不好。小时候觉得自己邋遢、笨拙、不轻盈,不是那"好"的小朋友,更不具有那种整洁可爱的"美好的小女孩品质"。


直到长大后了解到人类神经功能发育上的差异,我才意识到这不是我在道德或者品质上的某种过失……类似的困惑经历过很多,所以后来创作了《有点胖》系列。'有点胖'最初来自于一个我随手画的形象,后来在完善这个形象的过程中,意识到它其实是我对自身感知的一种投射。比如我动作有时候还是不太协调,经常会碰掉东西,像是一个身体很庞大的生物,容易磕碰和卡住;再比如'有点胖'有一双不符合比例的小鸟脚,因为身体平衡感很差,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A Little Bit Fat,2020



A Little Bit Fat Is Dancing,2022



🙋🏻

《Mpreg》系列作品以一种类似于科学报告的形式呈现,不仅讲解了详细的实验步骤,还提供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图,让观者不禁怀疑此项目的可行性。可以聊聊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吗?


🧑🏻‍🎨‍

这个项目起源于我业余写同人文,尤其是耽美向同人。在这个创作环境中,我感受到很多女性创作此类题材的想法和传统异性恋所谓的浪漫关系是不同的。


很多女性创作者享受她们所喜爱的男性形象流露出的非传统男性化的一面,比如流露脆弱、展现温柔和母性、被性剥削等等。男性角色会经历一些现实生活中往往只会发生在女性身上的苦难经历,其中非常典型的情节就是男性角色经历怀孕和生产。不管这个角色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怀孕,他的社会性别一定要是男性,不然整个设定就失去了意义。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东亚女性同人群体对此类设定特别热衷。而且你很难向西方群体解释为什么东亚女性那么热爱一些在他们看来不正确不健康的设定,比如非自愿性行为、存在剥削的不对等关系、被迫生育等等。我反而觉得这体现了某种"东亚特色"。


"男人怀孕"这个设定是东亚耽美文学中流行的情节设定之一。在我的作品中,它代表了耽美文学中女性对整体父权叙事体系的反推,是女性凝视男性的体现。为了让男性感受这种被女性审视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我选择将男性第二性化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即男性不再以社会第一性别呈现,而是从第二性别的角度被欣赏。在制作过程中,为了给完全没有接触过同人文化的读者解释和避免冒犯到不同性别认知的群体,我专门在作品中注明"该作品将"男性"和"女性"作为生物学上的性别特征,区别于"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认知。"


我认为耽美文学的生产力和偏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东亚女性内心隐秘的反叛意识和欲望。在男性主导的东亚社会中,女性只能在这种幻想文学中留有一些喘息的空间,以重新叙述个人心理创伤和经历的方式消解现实中所受的压抑。





Brochure for Pregnant Male,2021



🙋🏻

在你的作品《Mpreg》中,你运用了科学语言和书写论文的表达方式,这与马尔库斯在《百年孤独》中描述不存在事物的魔幻现实主义十分相似。请问有什么书籍,思想,哲学观点对你有所影响吗?


🧑🏻‍🎨‍

可能因为理科背景以及早年想当研究生物工程或者基因组的科学家,我非常热爱科学的逻辑性。所以,在创作时,我有点迷信作品的逻辑,希望每个细节都是逻辑可循的。


设计师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和菲奥娜·雷比(Fiona Raby)所著的《思辨一切》对我的艺术实践影响很大。在该书中,他们提出思辨设计的概念,即通过想象可能的未来,利用设计去物质化地实验另一种世界观与未来。在他们看来,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产品的最终产出,而是为了生产理念的设计思维。思辨设计旨在拓宽语境,以及把实验室中的产物进行延伸,展现它们在日常语境之中的应用,这也是我的创作理念所追求的。



《思辨一切》,安东尼·邓恩和菲奥娜·雷比著



🧑🏻‍🎨‍

同时,在创作《Mpreg》的过程中,日本艺术家Ai Hasegawa "我想产下一条鲨鱼"项目给我提供了灵感来源。"我想产下一条鲨鱼"项目从人类人口过剩,环境危机,和食物短缺问题出发,想象了依靠生物技术的发展,未来人类可以孵化并产下濒临灭绝的物种,例如一条鲨鱼,以解决人类的食物需求和缔造生命的使命。


受到这个项目的启发,我为《Mpreg》制作了雕塑模型,希望给这个只存在想象中的概念添加一丝现实可能性。




I Wanna Deliver A Shark,Ai Hasegawa,2012




Mpreg,2021



🙋🏻

在完成作品《Mpreg》之后,你有收到过什么feedback吗?


🧑🏻‍🎨‍

当我给不同群体展示这个作品时,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其中直男的反应特别有意思,一些直男在看到后会陷入一瞬间的迷茫,不确定这是否真的可以实现,而另外一些则反应特别大,对男性能生孩子的概念感到惊恐。与此同时,男同群体对这个项目出乎意料的热衷,他们似乎很想孕育自己的孩子。


我的系主任之前评价《Mpreg》过于激进了,而且忽略了跨性别群体,我花了很久解释这其实和真实世界的男性怀孕技术及其道德伦理关系不大。作为一名东亚社会出身的女性,我创作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两性权力颠倒的空间,让广大的顺直男群体感受一下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女性在想这些,她们用这种方式来注视着异性,能让他们感受到不安就够了。


在《Mpreg Paperdolls》的手册中,我使用了秦昊的照片作为男性角色的代表制作了他怀孕的图像。今年上半年,因为工作原因遇到了伊能静,并把这个手册赠送给了她。当时她看到之后很开心,表示第一次看秦昊怀孕的样子,要拿去给他看一看。如果秦昊老师真的能看到也算是这个项目的一大突破吧。





Mpreg Paperdolls,2021



🙋🏻

你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

继续创作《有点胖》系列,扩展它不同媒介的展现方式。希望明年能有机会联合展出《Mpreg》和《Parthenogenesis》。这两个项目是一组对照,前者从科学上的可行性出发,把人类生育权归属于女性,让她们成为生育权利的最终掌握者,而后者则源于耽美同人文的设定,让男性单独承担生育的责任。虽然目前没太大进展,但未来希望能与科学机构合作开展跨学科项目。



 


蒋睿超将身份视为个人发展的起点,从小众社群出发,作为边缘人群发声,展现了多样复杂的文化生态。


她的艺术创作在触及科学与想象之界线的同时,也在虚构性文本中获得了更多不受技术限制和社会伦理规约,自由表达消灭歧视和不公正的社会诉求的可能。



A Little Bit Fat,2022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