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5
嘉宾丨董静
作者|杨小萤
董静
Jing Dong
董静是一位出生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和软件工程师,目前居住在加利福尼亚洲洛杉矶。2021年,她获得了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的艺术与技术/综合媒体硕士学位。她的艺术实践包括互动装置、声音视觉体验、软件艺术和人工智能艺术。近年来,她探索了计算美学、后人类、软件系统和人机交互等概念。曾参加ArsElectronica,Re:connection,JACCC Release: Heard in LA Exhibition,Coaxialarts Art+ Technology等展览。
董静的作品尝试跨学科和思辨的可能性,推动技术与艺术的边界。她的作品试图突破我们对科技和未来的共同定义,批判社会问题,探讨科技与人的复杂关系。关注科技如何使人被边缘化,以及如何影响人的的意识,情绪与身体。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如此表述技术与艺术是同源一体的,都出自古希腊「技艺」(techne)一词。
技艺一词的希腊语本义为产出、创作、认知,即技艺的意义在于脱离片面性,避免一叶障目,是一种全面认知世界、揭露真理的手段。技术与艺术两者具有相同的运作方式,都是作为存在之真理的发生方式,从而让技艺同诗、语言、道等并列。
Material Sound,2022,亚克力,3D打印和软件
随着计算机科技水平和人工智能研发的不断突破,2022年图像生成工具以及聊天工具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普及已让我们看到未来数字图景的无穷规模。半个世纪以前,一台计算机需要数分钟才能给简单乘法算式一个答案,但如今计算机的高超计算能力已能使它们自身来识别语音、图像,并富有创造性与意志。
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将在20年后超越人类的智慧,并代替艺术家的创作能力。面对无法避让,不得不适应的人工智能未来,当下的我们,该如何应对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三种通用技术的普及?
软件工程师出身的新媒体艺术家董静用其独特的方式,将她对于数字时代的发现、观察和实验,通过作品多视角呈现个人经历、思考、启发、还有计算美学、后人类、交互系统的无限形态。
Material Sound,2022,亚克力,3D打印和软件
董静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了人类意识和技术产品如何在数字世界中存在,并影响物理世界。除了技术概念本身的发展之外,董静还关注科技与人,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
董静的作品强调科技与个体精神以及外部世界之间的多重关联。对于她而言,技术让艺术家获得了向外传递自身认知及对世界之理解的途径,也使得观者获得了观看艺术家所造之物的多种方式。
· 对话 ·
DIALOGUE
🙋🏻
🧑🏻🎨
一生中注定要做出一些选择。
本科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后,在国内工作过几年前端开发的软件工程师。2019年来到加州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硕士项目,并辅修综合媒体专业。
一直热爱艺术,对我而言,艺术创作代表着一种从自我对世界认知的探索,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自我探索的热情和力量常常震撼到我。之前的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只是资本商业领域中的一个劳动力,很难在其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从决定放弃工作,到转而选择创作艺术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充满了随机性。
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艺术和技术两者相结合。计算机技术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具有它的独特性,如何通过这种工具创造艺术作品是我所长期关注并意图实现的。所以,艺术与技术这个专业特别适合我的兴趣方向。
Virtual sculpture,2022,AR/3D
🙋🏻
作为一名数字媒体艺术家,请问你更关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还是科技对现实的影响,你如何将现实中的生态与环境通过科技去呈现?
🧑🏻🎨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反而不是从事新媒体领域的,我经常被其它领域的作品所打动,像是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ois)、西蒙娜·福蒂(Simone Forti)等。
比起虚幻的电子世界,我更着迷于物理世界中三维装置所蕴含的力量性。数字媒体艺术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不单单指纯艺创作,它还可以与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涉及软件开发、交互装置,或搭配硬件呈现。
在我的创作中,我希望融合科技与哲学,强调物理世界的情感,从而实现观者与作品、空间的互动性。
Poetic imagination X AI,2021,新媒体表演
🙋🏻
在作品《Poetic Imagination》中,你试图探索AI是否可以像人一样,创造出有诗意和美感的内容。这在技术上实现难度大吗?当AI的计算和运行逻辑趋向人类的同时,你认为人与AI的边界在哪里?
🧑🏻🎨
技术实现上有一定的难度。
《Poetic Imagination》是我两年前创作的,当时根据GPT-2的模型框架制作了两个AI模型,一个用于识别舞者的动作,另一个会将识别动作所产生关键词生成诗歌文本。
《Poetic Imagination》通过舞蹈中的身体动作,探索人类意识与自然语言处理之间所产生的一种反馈循环。在一场即兴舞蹈中,舞者的特定动作触发人工智能的诗歌生成,舞者再根据生成的诗歌即兴创作舞蹈,终而复始,无限循环。在这个项目中,我意图展现一个诗意化的人工智能艺术,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作为媒介控制在一个独立的诗意空间中。
人工智能领域每天都瞬息万变。GPT作为一个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从GPT-2到最近流行的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已经以各种方式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并开始取代人工劳动力。
在创作这个项目之初,我们还没想到工智能自然语言模型带来如此快的变革。现在回看这个作品,能体会到艺术中的前瞻性和思辨性,艺术作品可以是毫无功能性的无用之物,也可以是先行的实验概念。
🙋🏻
在作品《The Hidden Space》中,你提到了有一个供表演者使用的数据收集可穿戴设备,这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如果表演者静止,是否就没有新的数据喂给人工智能?这样的情况下,人是否是人工智能的主导?
🧑🏻🎨
表演者所使用的可穿戴设备用于收集周边环境中的一切声音。
当表演者静止不动时,它可能会采集到一些凌乱的噪音或随机的人声。同时,在完全静寂的环境下,表演者也可以自己试着发出声音,生成数据文本来源。最终,所有收集到的声音都会在我编写的云端服务器AI软件中将收集的数据实时生成诗的文字。
艺术科技领域涉及的许多技术,包括软件、算法等都属于人类肉眼不可见的部分,它们在系统中让数据流转起来,并形成新的产物。
这件作品取名为《The Hidden Space》的部分原因是指算法中不可见部分的支撑作用。在另一方面,当观者在阅读人工智能模型最终生成的诗歌文本产物时,文字在脑海中创建的想象空间也是属于不可见的存在。文字从物理世界转化到诗意化语言空间的过程是这件作品所想表达的。
The Hidden Space,2022,装置
🙋🏻
人工智能常和人类未来,历史性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新媒体艺术家,请问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创作与三维艺术的关系?人工智能会替代传统艺术的人群吗?比如艺术家,设计师,广告人?
🧑🏻🎨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变化的同时,我们对其的定义也一直在变化。当我们在质疑机器在艺术创造方面是否能表现出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创造力和能力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创造力和艺术的定义和边界。
机器与人类创造性的在于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那么如今,我们如何定义创造性?创造性代表艺术吗?
个人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艺术家,因为艺术创作是个人产物。但人工智能在增强创意力的同时,也增强了生产效率。商业领域中,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取代设计师的一部分工作。
亚瑟·米勒(Arthur I. Miller)的著作《机器中的艺术家——运用人工智能的创造力世界》(The Artist in the Machine – The World of AI-powered Creativity)提出了机器拥有创造力的立场。作者在书中谈到自然世界中存在着特定的规则构成,而这些规则之力就好比算法中的偶然性。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可以将创造力的行为定义为这种偶然性构成,那么,我们生活中一切偶发性的背后和一系列算法的结构构成是相一致的。
Sculpture of Time,2020,装置
🙋🏻
新媒体艺术领域内有许多的分支,你的作品强调了人在生物性上与科技不确定性一面的互动性,突破单纯装置艺术带来的三维的感知,达到四维的目的。你希望自己的作品达到怎样的观看感受?你希望自己作品的受众是什么群体?
🧑🏻🎨
互动性是我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考虑参与过程中观者与作品之间发生的一些偶发性和变化。我认为观众才是最终完成作品的人。
与此同时,在展览空间中,观者与作品交互产生的个体思考也是我所期待的。作为一名艺术家,创作时需要考虑到作品的概念表达,空间,动态性,观者会在展览中感受出来。
🙋🏻
请问你目前的创作形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有考虑过创作其他形式的作品吗?
🧑🏻🎨
接下来还是会继续做互动性装置和计算机算法软件相融合,AI美学艺术方向的作品我想一直想继续做的。同时我也关注在时刻变革的科技,以及我作为个体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
在未来,会尝试着使用一些新技术的融合,比如人工智能和3D打印。我最近感兴趣于虚拟世界如何影响物理世界,人、科技和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希望之后在作品中更多关注于人本身,个人的意识、记忆,身体与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让我觉得比算法更有情感力量的东西。
The universe as it ever was,2022,书籍
董静的创作从不拘泥于单一的媒介,影像、装置、行为艺术、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都是她在创作中所尝试的。她热衷于利用软件算法和人工智能工具探索传统艺术领域难以实现的交互性体验和实验性。
为了寻找更具互动性的媒介形式,董静将数字技术与装置相结合,如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探索的那样,将一切脑海中想象的事物和理论通过科技和艺术创作转化为有型的现实实景。
Time is zero and one,2020,影像装置
与此同时,董静对科技手段对于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劫持与限制保持着批判态度,她致力于融合科技与多种艺术形式,强调物理世界的质感,和观者与作品、空间的互动性。
从本质上来看,技艺与艺术都是真理显现的方式,都是人活的自由的途径。但艺术是历史性的创造力,是独一无二的,绝不等同于可以粘贴复制的僵化现代技术。
A dialogue with nature,2021,装置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