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8
嘉宾 / 杨抒
对话人 / 尼扣
编辑 / 尼扣
杨抒(b.1989)热衷尝试不同艺术方式,以艺术作品为媒介,与观众跨越时间、空间进行沟通。热衷装置、绘画、空间构造等。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而艺术家通过采用极其强烈的视觉语言来处理个人化情感,让这寻找本我的过程变得直观可见,在深刻而又普遍的层面引起了共鸣。研究生毕业于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的艺术家杨抒常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围绕焦虑、孤独等心理和情感体验,以艺术的方式记录、思考自我认知的探索与重建。
杨抒作品的实践范围涉及绘画与装置艺术,热衷尝试不同类型、材质的创作,不拘于具象与抽象,并未确定一种标志性风格。杨抒的艺术实践完全架构于个人经历之上,作品即是生活本身,艺术家即作品语境本身。在她持续两年的《日记》项目中,杨抒采用了象征秩序和理性的几何图形作为书写符号,记录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即时情绪。这项由纸张上交错着的白色方块组成的抽象日记是其生活经历和情绪碎片的集合。
杨抒,日记,2015-2017
杨抒早年本科毕业于美院家居设计专业,2013年为寻找有灵魂的设计而前往法国留学。家居设计的学科背景使她坚信艺术家拥有将日常生活升华的天赋,而装置艺术中三维空间给观众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是杨抒所重视的。
在《鱼缸梦境》中,杨抒以装置空间为媒介,将个人经历、梦境,以及与母亲沟通的话语呈现为一条鱼的旅程,象征她目前对人生的理解和认知。进入这个装置空间,就如同走进了艺术家灵魂深处的一个空间,徘徊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的雕塑创作堆砌在玻璃盒子中、互相缠绕的铁丝、不断向上挣扎的鱼。《鱼缸梦境》是艺术家对于过往经历的自我讲述,是在给予观众认识自己和世界新角度的同时,对成长、岁月和时间的创作再塑。
杨抒,鱼缸梦境,2020
对于杨抒而言,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和翠西·艾敏(Tracey Emin)高度自传特性的装置作品为其艺术实践提供了另一种连接艺术与个人叙述的可能性。布尔乔亚于1989年开始制作的“牢笼” (Cell)系列作品中,她通过不同材质和形式的雕塑创作将其因童年创伤而如影随形的恐惧、忧郁、愤怒浓缩在这自封闭结构式的电线笼子空间中。在布尔乔亚看来,“Cell”一词指的是构成我们的身体、家园、避难所和家庭的最小的生物单元,代表着身体、心理和智力上不同类型的痛苦。
Louise Bourgeois,Cell:Choisy,1990-1993
Louise Bourgeois, Cell XXV (The View of the World of the Jealous Wife), 2001
艾敏那张散落着脏乱的床单,脚下铺满药丸、酒瓶、避孕套、烟蒂的《我的床》未经美化地直接摆在公共展览空间中,用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肮脏的元素、最私密的角落叙述因失恋而崩溃的艺术家如何在床上度过了绝望的四天。性、创伤、死亡、家庭等核心主题贯穿着艾敏的艺术生涯,她坦率地将个人经历、记忆和情感转化为既亲密又普适的艺术作品,并以此闻名。
Tracey Emin,My Bed,1998
从布尔乔亚到艾敏,她们都致力于探索一种构建自我叙事的方式,将最私密的个人经历以室内空间的形式植入公众视野,邀请观众直接进入一个承载着多重意义的自传空间。但不同于布尔乔亚的伤痛排解和艾敏对现实的挑衅披露,杨抒更加关注于情绪、记忆等人类普遍本质的探索。杨抒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生活的切片和分镜头,在一手的私人经验和来自观众的二手凝视的交媾中,艺术家聚焦于普世性的回忆和个人状态,进行反复探索,丰富空间氛围的传染力,让观者引起情绪上的共情。
杨抒,Ta”的世界,2017
鱼缸梦境,2020
🙋🏻: 在跨界席谈中,你介绍了《鱼缸梦境》这件基于梦境和母亲对话创作的装置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你将灵魂深处的记忆和意象以房间的形态构建成一个梦境与观众见面。这个作品的创作契机是?
🧑🏻🎨: 这件作品是我在法国利摩日国立美院毕业时以总结自己多年留法经历创作的装置作品。最初整个作品的设想讲述一条游荡于梦境空间中的鱼。目前大家所看到的《鱼缸梦境》是于毕业一年后重新规划完成的,整个梦境叙事被延伸成一条鱼的旅行,并在布景中添加了玻璃和一些手绘创作以制造出水中的梦幻感。
杨抒,鱼缸梦境,2020
🙋🏻:《鱼缸梦境》这件大型的装置作品在呈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 我的创作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一步步丰富的,并非永远一成不变。目前这张床和鱼被放在一个充满植被的花园里,与在展览馆白立方房间中的死寂不同,周遭的一切都那么的欣欣向荣。从我毕业开始,这个作品就像一个冗长的梦,一直处于不停生长的状态中。现在它不再是一个鱼缸里的梦,已延伸出鱼缸以外了。
🙋🏻:《鱼缸梦境》的整个空间对你来说不管是情感上还是物理展陈上都很特别,空间对于你的艺术创作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吗?你如何理解空间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呢?
🧑🏻🎨: 不同空间所营造的氛围和效果完全不同,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也不一样,其中和谐是我展览的主要宗旨。在家具设计中,家具风格和房间装修风格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可能受早年家居设计经历的影响,在布展的过程中,我会思考如何利用展厅空间中的各个物理因素,包括墙壁的颜色、自然光线、灯光颜色等,来达到最完美的展览效果。
杨抒,鱼缸梦境,2020
“Ta"的世界,2017
🙋🏻:《“Ta”的世界》系列绘画作品给人一种黑暗、怪诞的感觉,所有“ta”的形体让我联想到了虫洞的形状,狭窄的管道两端各连接着一个张开大口的巨大重力井。在这个系列中,你以旁观者的视角描绘了属于“ta”的世界,传达了孤独、焦虑、压抑的氛围。当时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系列作品?
🧑🏻🎨:《“Ta”的世界》是我在布尔日的第一个创作。当时处于重新再适应新城市和研究生学业的阶段,整个人完全置于彷徨迷茫中,不知道自己在人生和艺术上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个作品可以说是在我人生最灰暗时期创作的。在这个作品中,我意图描绘一个未定的世界,而这个“ta”可以是任何一个事物或生命体。我不想刻意地为这个“ta”设定答案。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观众在观看时能带有自己的思考。
杨抒,“Ta”的世界,2017
日记,2015-2017
🙋🏻:《日记》这个项目你从2015年开始一直持续至2017年,是什么经历让你开始创作这一作品并坚持两年?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哪里?
🧑🏻🎨: 最开始创造这件作品其实是一个偶然。记得在一次大学课堂上,老师说:“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记录他们的人生”。当时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回家之后一边思考一边拿笔随意乱画。这时我的邻居过来找我聊天,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原先独自绘画时很规整的图案受我个人情绪波动的影响而变得不同。这个事件让我意识到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形式来记录每天的心情,做成一个心情日记。
最初我只记录了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之后慢慢开始建立体系,将一张A4纸分为四等分,其中每一份对应一天中的6个小时,每天发生的事件和所引起的情绪波动都会被记录在内,各种符号和寓意也设计的越来越深入,复杂。在坚持两年后,我对这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记录的日常感到疲惫。每天从早上起床睁眼就开始记录 - 昨晚我是否做梦;今天早饭是否吃得满意;今天上课不开心老师留堂了10分钟。到最后已经演变成为了记录而记录,脱离了初衷。
杨抒,日记,2015-2017
🙋🏻: 在《日记》作品中,你创造了几何图形样式的符号来书写日记,好似你创造了一个世界上只有你能读懂的语言。能否谈谈你是如何创作这些符号的?对你而言,这些符号代表了什么?
🧑🏻🎨: 这个作品有一副配套的密码和解析,每个颜色、符号和方块深浅都有相对应的含义。它是我个人情绪波动的坦诚纪录,里面没有具体事件的描述,只保存了每天不同时间节点的喜怒哀乐。我的创作是在不断丰富的,最初这个作品由一个小图形开始,中间画一个小红点表达心情喜悦与否,没有像现在精确到时间和事件。
我曾设想过将这件作品以空间的形式呈现,将整个空间区域设定为一个以24小时划分的时间隧道,其中不同的灯光、墙体颜色和材质具有各自的意义,例如红色墙体代表高兴的情绪。每位观众迈入空间前会获得一个密码本,在穿越隧道时可以用它去破解这一天我的经历。
杨抒,日记,2015-201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