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嘉宾丨不为
作者|杨小萤
不为
Buwei|b.1996
▶︎ http://https://hbuwei.pb.studio/
猫和人的姿态其实是我绘画语言与内在精神的载体。我用相机或速写来从生活中获取这种图像,然后将现实图像秩序打破,把图像中的元素提炼成半抽象的符号,并从中探寻异于现实的空间与逻辑。
我在现实中遇到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平淡和乏味的,只有在旅行中偶尔会看到一些特别有冲击力的色彩与形状,所以我在绘画中使用冲突性的颜色,去带给观众某种刺激与挑衅,我本人就是第一个观众。但是冲突与对抗不能浮在表面,我会更加主观的去处理这些对比色,在对抗中寻找和谐,在平静下埋藏冲突。
在当下迅速流动的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以及全球互联网化的出现,亲密关系的概念不断地延伸并被重新定义。从家庭、婚姻、恋爱或宠物猫狗的普遍范畴,到⺠族社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共同记忆,亲密关系不再仅仅只是私人领域中个体的主体体验,更包含了个体与社会乃至全球化的关系。
亲密关系既是人际关系的私密部分,同时也是我们的思想、情感、身体、以及构成我们存在的所有关系。艺术家不为,通过对他日常生活元素的观察与捕捉,将伴侣、友人、宠物猫以及环境等元素以半抽象的方式解构并重构在画布表面,建立了一个延续内心生活的情感空间。在其长期系列作品《猫》中,不为将与宠物之间亲密关系的普遍性符号化,其中,猫咪鲜艳的色彩和变幻莫测的形态形成了一种属于他的独特视觉语言。
姿态No.13,2022,150x130cm
猫No.32,2022,120x90cm
从古至今,自肖像和自画像的相继出现与发展,艺术家们从各个方面探索了亲密关系的图景和边界。十九世纪末,印象派画家对主观性的兴趣和捕捉稍纵即逝瞬间的欲望使他们开始描绘世俗中日常生活场景 —— 通常是家人、朋友和恋人,他们倚在窗边阅读书籍,坐在咖啡厅中谈笑,在郊外野餐。二十世纪中叶起,当代艺术家们试图在作品中分享并重新建构亲密关系的叙事性,以描绘当下亲密关系流动、多元化的特质。大卫·霍克尼一直偏爱在作品中描绘自己所爱,不论是同性恋人、父母、挚友,还是加州无止境的阳光和海水。
Pierre Bonnard, Woman with a Cat, 1912
Pierre Bonnard, Woman with a Cat, 1912
对于不为而言,绘画是自发的、纯粹的,绘画本身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基于其极度个性化的视觉语言,不为的新表现主义油画创作游走于具象和抽象之间。在创作时,艺术家将绘画本身的触碰感贯彻到底,享受颜料和笔触扫过画布表面留下的痕迹和物质性。《姿态》与《肖像》系列中堆积的色块和快速的笔触使画中人物形态成为一个模糊的实体,无法看清其衣着样式和面部神色,不知是否陷入沉思或梦境中。这些全新且怪诞的画面描绘着一种个人的内在画像,通过指涉日常叙事中密切联系的主体,艺术家探索并延伸了亲密关系的尺度。
肖像No.6, 2022,70x50cm
肖像No.7,2022,70x50cm
不为高度个人化的绘画表达建立于平淡无奇的日常之上。以生命的痕迹和个人的生活记忆为基础,他透过纷纭的线条以及斑斓的、对比鲜明的色彩,直白地追求绘画的存粹性,和笔触的物质性与所描绘的世界之间的连续统一体。不为的绘画让我们回归到人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基本联结,艺术家并不一定是英雄人物或社会真相的揭示者,而是某些集体共识的承载,是深藏于平凡生活中被忽视美学的探索者。
猫No.35,2022,120x90cm
姿态No.9,2021,95x128cm
· 对话 ·
DIALOGUE
🙋🏻: 《姿态》《猫》《肖像》等系列作品主要围绕着你身边的亲密关系展开,你何时开始以日常生活中短暂瞬间作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有什么特别的契机或事件经历吗?
🧑🏻🎨: 以我为中心联结的亲密关系是我创作的前提。伴侣、朋友、宠物、以及生活环境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学习绘画以来,我一直以速写的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在后来将速写和自己拍摄的照片作为参考创作油画作品。我的绘画中的元素来源于我生活中的形象碎片,我的创作就是我的生活。
纸本油墨(独幅版画)
🙋🏻: 你个人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或者说哪个时期的艺术运动或者艺术理论对你影响最深?
🧑🏻🎨:我偏爱专注于绘画感的画家,不同时期喜欢不同的画家,比如Francis Bacon、Georg Baselitz、Susan Rothenberg、Harold Ancart、周春芽、Nathaniel Mary Quinn等等。2020年时,我看到Susan Rothenberg的作品,她的那种自由涂抹的绘画语言,纵情狂放的小笔触对我个人绘画语言的转变有很大影响,她是一位美国画家,她善于运用顿挫和充满节奏感的笔触涂抹剪影状的图像。她兼具抽象和表现性的作品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某种解放。
Susan Rothenberg, Cabin Fever, 1976
Georg Baselitz, The Big Night Down the Drain, 1962-3
Francis Bacon, Portrait of George Dyer in a Mirror, 1968
🙋🏻: 你作品中的用色非常大胆,尤其是对互补色的使用,例如红和绿的撞色在你作品中经常出现,是什么偏好让你倾向于色彩强烈的视觉风格?
🧑🏻🎨: 我去美国之前的油画主要受现代主义影响,以灰色调为主…后来看了更多当代绘画后,我对饱和度低的色彩产生了视觉疲劳。渐渐的我开始使用具有冲突性的色彩,比如红和绿,蓝和橙,黄和紫,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震撼人心的场景,只有偶尔在旅行中会遇到极具冲击力的自然景观和色彩,如加州红杉国家公园的巨杉,或峡谷地国家公园像外星的地貌色彩和地质形态。艺术家寻找自我独特艺术语言的过程是漫长的。我希望在作品中置入主观的色彩的冲击力和形态力量,刺激和挑衅我自己以及观众的眼球。
姿态No.11,2022,100x100cm
姿态No.12,2022,100x100cm
🙋🏻: 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否赋予每种颜色各自特定的意涵?例如,在传统意义上的现代艺术解读中,蓝色代表忧郁。
🧑🏻🎨: 很多时候,我作品中颜色的选择是偶然的,主要基于创作当下个人的心境和情绪。对于不同色彩所蕴含的特定意义,每个人感受不同,就像蓝色,并不一定代表着忧郁或者悲伤。
肖像No.5,2022,60x80cm
肖像No.3,2020,76.2x61cm
🙋🏻: 在《猫》系列作品中,你以半抽象的形式描绘了不同日常环境下猫的存在,请问它们都是你的猫吗?能否介绍下它们。
🧑🏻🎨: 我曾养过几只猫,目前在身边的是一只田园三花猫。第一只猫是2018年大三的时候养的,从那以后,猫就成了我绘画创作的一部分。将猫作为油画创作的主要题材,是2020年夏天开始的。作品中长期出现的两只猫咪于美国留学期间饲养,分别是一只蓝猫串串和高地折耳猫。疫情期间不太容易带回来,我回国前它们都被美国的朋友领养了。
猫No.36,2022,70x50cm
猫No.15,2021,101x101cm
🙋🏻: 你作品中猫的姿态具有一种即时性和运动感,能让人感受到“猫是流体”的概念,请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是否在作品中意图记录生活中那些猫咪奇怪的小习惯?
🧑🏻🎨: 油画作品中的即时性和运动感源于我速写过程中快速捕捉到的动态,以及我绘画时自身的运动。我和猫生活在一起,喜欢观察他们,我十分熟悉他们的特点和行为习惯。猫给我的感觉是一团流动的能量。
猫No.29,2022,80x60cm
猫No.14,2021,50.8x45.8cm
🙋🏻: 从早期作品开始,猫一直是你艺术实践中的主要元素之一。对你而言,猫代表了什么?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所描绘的猫同时代表着你自己?
🧑🏻🎨: 艺术家的所有创作都基于自身,我与我绘画中的主体密切相关。猫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把他们作为一种自我延伸的载体。猫的形象承载着我的绘画语言和内在精神。
猫No.29(局部),2022
猫No.35(局部),2022
Comments